《新浪》、《东亚经贸新闻》报道:浪费也是“病” 不治可不行 |
|
加入时间:2012/2/22 浏览次数:1286 |
|
《新浪》、《东亚经贸新闻》2007-04-05 省社科院研究员为节俭老太叫好,他研究浪费课题10年,说浪费是种“多发病” 东亚讯(记者王馨)75岁老太高杰节俭了一辈子,10年前她花2元钱买碎布做成的床单,直到现在仍未“退役”。4日,“节俭老太”上了报纸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节约网负责人李晓群树起了大拇指。李晓群研究浪费问题10多年,他认为,“让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现代节约不单单是物质节约 “像高老太这种明智的节约真挺难得,很多老人一辈子奉行的是‘坚决不打车’、‘坚决不进饭店’的‘传统节约’。”李晓群说,其实现代社会的浪费行为有很多种,有物质浪费、资金浪费、人力浪费、信息浪费、时间浪费、空间浪费和环境浪费,现代意义的节约是一种多种结构的节约。“你看中国电视剧里哪个少了大吃大喝的场面?很多人依然把吃当作人生的最大享受,可他们是在浪费物质与自身的健康。”李晓群认为,中国人实行节约资源不是难在行动上,而是难在观念的转变上,所以让绝大多数人认识到浪费的危害、了解如何节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第一步。大人扶起摔倒孩子是“浪费” “在中国,小孩子摔倒了很多大人恨不得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而在教育发达国家,家长会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李晓群说,扶起摔倒的孩子就是一种浪费,家长浪费了体力、精神,又浪费了教育孩子的机会,原本孩子可以自己爬起来,由此锻炼意志、学会独立面对挫折。“现在中国的孩子有几个18岁以后不再向家里要钱的?不能独立生活,他们所造成的浪费可想而知。”李晓群说,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孩子们从小在浪费的大染缸里浸泡,他们成人后,浪费的就是国家的资源,其中就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2005年,国家已把节约资源纳入基本国策,浪费问题早已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10多年浪费是社会公害 “贪污的钱有时可以追回来,可浪费是无形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浪费。”李晓群说浪费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疾病,具有传染性、多发性、流行性、常见性。1991年国家设立社科基金,国内首定课题就是浪费问题,从那时起李晓群着力研究浪费。他说浪费问题已长期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不易解决的难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浪费几乎成为我国目前一大社会公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