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物》报道:中国网站节约第一人 |
|
加入时间:2012/2/22 浏览次数:1447 |
|
《今天·人物》2008-1-28 他是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研究员,55岁时却倾尽所有搞起了网站,而且是带有公益性的“节约”主题网站。老百姓肯定会说:他是疯了还是怎么的?业内人肯定会问:他挣钱了吗?但他自己却不想这些。他想的是如何做好节约这个事业。至于挣钱,他看上去并不犯愁,因为,他的网站在国内的点击率排名很靠前,综合排名也能保持在前5000名。 按李晓群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愿意思考问题的人,一个想做点事的人,一个想把事情做得好一些的人,属牛的,58岁。聊起来想法多,话也多,慢条斯理,有些跳跃,像个年轻人,但记忆力却相当惊人,说着说着便能绕到节约上去,当然,他还能再绕回来。采访便是在这种大面积跳跃式迂回中展开的。 从有意思到把这当回事儿 下过乡、务过工,学过物理,也学过经济管理,本行是研究经济管理,55岁时创办了节约网。看起来偶然,实际上顺理成章。从小,他就对浪费有天生的敏感点。在各种书本和各种场合,他总能找到浪费处和节约点。他发现这很有意思。 从小他就喜欢看书。那时候他看《星火燎原》丛书,里面讲了个事儿:红军从国民党那儿缴获来几挺叫马克沁的重机枪,是从德国进口的。国民党有这个机枪,杀伤力很大,红军战士冲锋时就受到威慑。这回缴获了机枪,大家非常高兴,但不会用,就叫俘虏来教。俘虏兵就说:“就凭你们也想学会?到德国学了6个月才让我摸枪。”红军战士说:“别说废话了,赶紧教。”俘虏兵说:“你杀了我头也教不会你。”当时挑选的红军战士都很机灵,他们说:“你是不是不会呀?要不你打一遍。”俘虏兵很卖弄地把子弹装上,然后打响了,战士一把把俘虏兵拽到一边,上去照着做,没打响。“不行,你再来一遍。”俘虏兵又打一遍,然后战士又照样一勾,响了。几名战士马上抬起机枪,冲向前线。看到这儿,他想:原来6个月才学会的东西,十几分钟也能学会。 “文革”前,他的父亲是吉林大学图书馆馆长,那时可以订《参考消息》,放在家里他偶尔翻看。上面有一个栏目:外国人看中国,有时谈到中国的浪费现象。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确实浪费很大,这让他对浪费有了很深的印象。 当知识青年那几年,农村铡草用砸刀,又累又慢,知识青年那时算有点文化,知道有铡草机,生产队就凑钱买了一台。铡草机效率高,可后来铡草机轴套坏了不能用了,同学去城里花2元钱买了一个,回来很当宝贝。同学说,这个东西在工厂成堆,我们这里当成宝,工厂里面当棵草。这是为什么,他想很久也不明白。 另外,过去马车的车轴为了润滑,都点蓖麻油。有一天社员怀里揣个小瓶告诉他,这叫机油,可珍贵了,点在车轴上,原来用蓖麻油需要一天一点,现在用这个可以三天一点。过了两年他抽调到工厂机械车间,看到机油一桶一桶在那儿放着,要多少拿多少,地下湿乎乎的全是油迹。一个轴套、一滴油在有些地方都是很宝贵的,而到了有些地方,却可能堆积如山,不能都用到正地方,他就觉得这里面有很多浪费。 浪费是个“病”,不治可不行 社会主义讲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什么叫各尽所能?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所以在工厂里,电呀、水呀,该关该省的他一直都很注意。 在工厂,秋天搞福利,车间给职工买了地瓜,许多人烤着吃,加热炉跟小菜窖那么大,就几个地瓜扔在上面。想起在生产队时用点电的艰难,三天两头拉闸限电,他对用大功率加热炉烤小地瓜费的电很心疼。 后来他大学毕业后,在电子器材公司上班,属于机关。“那时候更不在乎节约了。工厂起码还总讲省油关灯什么的,在机关缺少这个观念。当时在电子器材公司后来到学校,长明灯、长流水都是家常便饭。吃饭时半桌子的剩饭随手扔掉也不在意。”他总结:浪费是个“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从农村走到工厂,从工厂走到机关到学校,各种的浪费现象对他震撼很大。 于是,从80年代起他就开始研究浪费问题。他本科学物理,开始是搞科技管理,后来搞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但工作中又经常接触到一些浪费问题,他开始对研究浪费问题着迷了。 1985年他写了《谈国内技术转移问题》,提出国内技术转移中的浪费和效率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上发表。那时能登上这个刊物很不容易,因此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他还写了好多篇关于浪费的文章,其中一篇叫《对浪费的哲学思考》,另一篇叫《对浪费表现形式的系统分析》,文章中提出浪费的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这六种。 1991年,他申请了专门研究浪费问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名字叫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浪费问题》,得到批准。这是一个突破,因为国家社科基金以前没有对浪费研究立项,这个课题也是党校系统较早获得的经济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他说,能够长期坚持研究浪费问题,同这个课题获批得到的激励有关,他由衷地感谢那些素不相识的评委,那些鼓励支持他搞浪费研究的人。同年他出了一本书,叫《中国企业浪费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是中国较早研究企业浪费问题的书。他在书中写道:“浪费行为和浪费观念阻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延误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他把浪费大,效率低比作横亘在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两座大山,不搬掉他们,中华民族就将步履艰难。 20多年了,除了在传统媒体上发表文章,在互联网上他更为活跃,在百度查询,有关“吉林李晓群”的相关网页有6000余条。 从浪费到节约,任重而道远 “文革”后期有一部电影叫《英俊少年》,里面有一个镜头,德国的一名退休的老人到公司去,看到职工把能两面用的纸单面用,就大发雷霆地批评了当事人。这种“小题大做”给他的印象很深。 上中学时,政治课老师讲资本家把工人干活的过程都录成电影,分析哪些动作是多余的,让工人一点闲暇时间都没有。后来在党校学习了泰勒的《管理科学原理》,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勒立足于美国当时资源浪费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事实,着眼于企业的基层管理,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随着对这门学科的接触愈加深入,他感到这种分析其实很有道理:干活时,我们的铁锹把长短都一样,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不论是除雪还是干别的,都用一样把长的铁锹。他们则是多高的人用多长的锹,撮什么样的沙子用方头或者尖头,撮雪用多大的锹头,到底是甩多少下合适,这都不一样,一个人一分钟撮多少,都有数据分析。回想在农村和工厂的实际情况来看,他感到在劳动效率方面国内外有很多差距。 在工厂时,他买了一本书叫《操作方法入门》,1974年翻译出版的,介绍国外企业的生产管理。书里讲了很多动作原则,比如能从高往低搬的东西不要从低往高搬,能用脚干的活不要用手干(手脚并用,提高效率),等等。联系工作实际,从这本书他学到了许多的东西。 工业学大庆,对他影响也很大。他在机械车间钳工四班当班长,制定实行了一个班组生产管理制度,一共六项,被厂领导看到,将其修改后发到全厂推广,而且被省电力局向各厂推广,其中有质量检查制度,岗位练兵制度等等。这套制度他现在还保留一份。当时全厂一共四个标兵班组,钳工四班就是其中之一。全厂评选效益最好的一个班组时,钳工四班也是最好的,还在全厂大会上介绍经验。 他认为浪费无处不在,事事皆有节约,他列举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节约小事。“就拿老师讲课的粉笔盒来说,放左边或者右边,你取粉笔的活动量这一辈子算起来就相差很多。上楼先迈哪只脚,到拐弯那儿少走一步,这一辈子就可以少走几百里路。” 他很注意研究和发现这类问题,比如在饭店吃饭的时候,他就觉得有的灯安装得很不合理。用不用这么多的灯?过去的灯只是讲漂亮不讲省不省电,甚至装修设计得灯越多,钱花得越多才排场。用什么样的灯?有些灯具设计的不科学,过时了,比如在灯下面弄一个很厚的玻璃板档上,或者设计一个檐让它向上发光,过去是因为灯光很刺眼,现在的灯光很柔和就没有任何必要了。他说,应该用节能灯,用的数量多少,安放的高低和位置,有没有分设开关,这都有讲究的。 宣传基本国策,网站效果最好 浪费无处不在,事事皆有节约。从衣食住行,到家庭社会,从国内到国外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他看着急呀!浪费亟待解决,节约刻不容缓,效率急需提高。 于是他打算写几本书,办个节约研究所,开展浪费诊断节约咨询什么的,但这些见效都很慢,而且效用非常有限。出版社要跟他合作出一系列节约的书,但他想,全国这么多读者,就是传着看影响面也不会很大。他在经济所搞研究,工作中发现互联网的效率非常高,影响面非常大,全世界都能看得到。他想试一试,用互联网开展节约和浪费问题的研究、宣传和推广。 他很早就会上网,不但自己上网还曾帮几个企业建过网站,做完一看还都不错。他想自己也建个网站,2005年初开始酝酿,建一个关于节约和浪费问题的网站,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让节约走进千家万户。网站栏目都是他自己设计的,一开始也没想建这么大,但后来内容越来越多了,就办成了现在的“节约网”。 节约网现在是专门研究节约问题的综合性网站。节约网设有节约动态、节约之路、浪费之罪、节约论坛、节约型社会等26个一级栏目,节约产品网、青年节约网、美国节约网等5个特色子网站,以及35个地方频道。节约网主编了《生活小窍门1500招》,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节约网与吉林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编《2008节约环保日历》;节约网与吉林省生态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编《2008生态环保日历》,这两本日历书皆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网站在2005年8月23日开通,没有任何仪式。因为主题好,当时城市晚报记者发了个“豆腐块”报道:我省学者建立中国首家“节约网”。吉林电视台的记者看到报道采访后,在吉林卫视“新闻联播”播出,刚好被省发改委的领导看到,正逢他们在筛选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成果,要组团参加“2005年全国首届建设节约型社会成果展”。于是他安排人电话直接打给李晓群,要求他准备参展。节约网像一棵小苗刚刚破土,这种扶持令他难以忘怀。 这次展会节约网从吉林走出去了,接受了不少采访,也结交了许多朋友。会上许多参观的人说:“用互联网宣传节约、研究节约,你们有创意,办的好”。人人都说好,“节约网”一下就火了,后来想不办都不行了。当时还印了一万付节约箴言扑克,后来还申请和获得了了国家专利。节约扑克每天上午在展位发,排长队,很受欢迎的,大会组委会还把它作为礼品放在贵宾室。最后不够了一张一张地发,就是为了留下联系方式。全展会都知道有个“节约网”和节约扑克,以后很长时间,还有人来要。中国农业大学2007年过新年搞活动发小纪念品,选来选去,选中节约扑克,节约网还帮他们做了1万付。 中央电视台新闻《朝闻天下》报道了节约网。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科技日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了节约网。吉林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吉林日报、天津每日新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长春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节约网。节约网被吉林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评为优秀网站。在节约网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发改委和吉林省科协等诸多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为节约网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土壤,这些都令他感念在心。 资金虽重要,人才更重要 建节约网的时候,网络还没这么热,他直接就注册三十多个域名和网址,想减少同类网站竞争的压力。开始没有想到投资会这么大,以为几十万元就够了,因为都是志愿者帮着做。“开始建网站维护都还可以,就是建设的成本高一些,网站运转起来,很快就有好多事都在花钱,开支很大,但既然想干这件事就要继续做下去,把网站管理好。” 有很多人问他,办网站挣钱吗?这是很正常的思维。他觉得,第一,干事不一定能挣钱,因为很多事业是公益性的,个人不挣钱的,但有很大的社会效益;第二,节约顺应时代潮流,节约不仅是中国需要,也是世界性的话题。这么重要的事情做好了,能没有经济效益吗!所有的投赀都有个回收期,办企业,建厂房,投设备三年五年的回收期都是很不错的了。 他是个福将,有不少人帮他。起步时得益于吉林省社科院的志愿者,他的同学、朋友、家人,有的人不拿钱帮他干,从开始到现在。还得益于社科院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把图书分类知识应用于网络,使他的网站充满书卷气。他们认为,咱资金没大网站多,技术没人家强,经验没人家厚,但有一个可比,分类准确,版式规范,文字少差错。至今这些兼职人员,仍是节约网的骨干力量。 还有专职的人,个个都认可他的事儿,愿做节约事业的志愿者。有个在深圳工作的年轻人,听他老师说这个网站有前景,就回来了,比深圳的工资少一倍。还有一人开始在节约网实习,后来到联通公司正式上班,干了7个月后又回来了,觉得还是这儿好。他们认为这是个新事业,另外他们也相信节约网能办好、办大。 “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因素”,过去体会不深,现在他逐渐地认识了。如果对1000万元和一个人才作选择,他宁愿选择人才,1000万元固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有了人才可以创造出远远超出1000万元的价值,有了人才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节约网的人才队伍中,有专职人员,也有兼职人员,有新毕业的学生,也有离退休的干部教师。节约网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有科研院所的,有大专院校的,有机关企业的,但李晓群最大的烦恼还是人才不足,因为节约的事业太大,想干的事太多。 李晓群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有困难和挫折难不倒他。“我相信节约网肯定能成功,能把小事情办成节约大事业。第一,我们有积极的态度,这是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我们不断学习和创新,节约网本身就是创新,是用网络来研究宣传基本国策。” 李晓群和节约网目标明确,坚持走节约之路。2006年,吉林政协报记者曾写过:“李晓群,节约军中马前卒”。现在,马前卒已经过河了,节约网,节约军中当先锋。(文/杨国承责编春城) 相关介绍: 《今天》杂志创刊于1985年8月,是由吉林省总工会主办的为全省职工群众服务的综合性期刊。 从1985一路走到今天,今天杂志已经由当初的48页小16开本发展到了现在64页国际流行大16开本的精美期刊。读者遍及全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