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首页 服务项目 客户案例 专业团队 媒体报道 FAQ 关于我们
 
 
  我们的优势<
 
 
 
 
  联系我们<
 
 
  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东亚经贸新闻》报道:“藏宝于民” 不必一味“尚古”
加入时间:2012/2/22 浏览次数:1443
  《东亚经贸新闻》2009-05-19
  李晓群对收藏有自己的观点
  自从本报启动2009年吉林“民间国宝”收藏大赛活动以来,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藏宝于民也成为一些收藏爱好者的共识。
  那么,“藏宝于民”该如何操作呢?作为2009年吉林“民间国宝”收藏大赛协办单位,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节约网负责人李晓群认为,“藏宝于民”应走出越古越好的圈子。 
  错误的收藏是一种浪费
  记者(以下简称记):如今收藏渐渐升温,在这过程中“藏宝于民”有什么社会意义?
  李晓群(以下简称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造就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化遗产。这些取之不尽的文化遗产,分散在各地,收集和保存这些珍贵文物的伟大重任主要专职地落在国有博物馆身上。
  然而,这无数的宝藏仅靠藏宝于国是绝无可能尽善的,唯有藏宝于民,国家与百姓一起行动,才能真正保护和保存祖先留下的文明遗产,同时也能繁荣收藏文化。
  记:“藏宝于民”有什么前题条件吗?
  李: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收藏市场的日益壮大,参与收藏的企业和个人已把收藏从一种文化性社会时尚转化为增值保值、投资经营的一种手段。然而收藏毕竟是文化行为,并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商业活动。因此,导致许多加入收藏行业的新入门者步入误区,产生了收藏导向性偏差和投资性误导现象。
  事实上,有的藏品个人适合收藏,而有的藏品由于个人不具备保护条件,则不适合个人收藏,错误的收藏不仅浪费自己的钱,也可能损害藏品的价值。
  记:毋庸置疑,赝品有些时候不仅仅是件废品,更重要的是资金上的浪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藏”的过程不在于藏什么,而是要把藏品从“死”变“活”。“宝藏,宝藏,越藏越宝”。
  一个小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一张俄罗斯沙皇时期的木床在中国成了垃圾,但在美国就可以卖到2000美元。废品都是放错地方的原材料,今天的赝品可能就是明天的藏品,在这方面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同时要跨越区域看这个问题。
  许多投资者在看到市场火热后,纷纷抱着从中捞一把,时时有着“捡漏”的思想进入市场,结果损失惨重。大凡收藏的人都有上当的经历,人们又给上当的事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交学费”。
  其实,收藏也是一种投资,是一种理财工具,把收藏作为一项投资要注意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浪费自己的财富。
  注意权衡自身的经济条件
  记:从大众的角度来看,民间收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收藏就是要追求最大利润。投资千元,放上一年半载的,数万元出手的事在收藏界算不得什么稀罕事。在收藏面前,虽然是人人平等但收益会有不同。许多人认为收藏是越古越好,但由于个人专业知识有限,对一些年代久远的藏品很难把握,所以“藏宝于民”应走出越古越好的认识。
  比如说,让百岁老人讲一些他们过去的经历,并录下影像当做资料,再过多少年,这些资料也将是民间国宝。
  记:怎么权衡收藏与自身经济条件的关系?
  李:因为收藏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娱乐,要在自身经济宽余的条件下才去搞,绝不要存侥幸心理花大钱收购,这样一旦亏空,必然影响到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
  在经济实力不是很强,选择藏品时就要多选择一些价位低的,遇到超出自己力所能及范围的藏品,千万不要盲目收藏,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服务理念
资质荣誉
节约文化
联系我们
专业团队
技术部
设计部
运营部
市场部
书刊编辑部
客户案例
开发案例
管理案例
推广案例
设计案例
 
 
  CopyRight @2012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