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报道:北方人眼里的南方供暖 |
|
加入时间:2013/3/1 浏览次数:1766 |
|
新华网长春1月16日电(记者郎秋红)28年一遇的冷冬让南方人叫苦不迭,要求供暖的呼声此起彼伏。北方人怎么看待南方供暖需求?已经有几十年供暖历史的北方地区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供南方参考借鉴? 北方式集中供暖方式不可取 “南方供暖是应该的,关键是怎么供。”刚刚退休的原长春市供热办主任郑海义说。他从事城市供暖16年,尝遍供热管理的酸甜苦辣,头发早早就掉光了。“南方供暖不宜再走北方集中供暖老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北方城市开始普遍采用集中供暖。“大规模集中供热节约能源、供热效率高、有利于控制城市污染,群众受益面也比较大。”郑海义说。但是,集中供热一次性投资比较大,占用土地和城市空间;建成后因为长距离输送,能耗损失比较大。据了解,长春市地下管网热损失率达20%-30%,每天需要多补充热水几万吨。 由于今年是冷冬,吉林国信供热公司在3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成本已经增加了300多万元。“北方供热期长达6个月,南方最冷的时候也就一个多月,而集中供热要建热源,铺管线,投入很大。”吉林国信集团供热公司副总经理奚丙春表示,南方供热期短,搞集中供热很不经济,性价比不合理。 另外,集中供暖热源承载大,对设备和管网的可靠性要求高,一旦出现问题,影响面很大。 “与大型集中供暖相比,分散式的小型区域供暖更适合南方。”郑海义说。 雾霾给烧煤供暖再敲警钟 “供暖南方也不宜再采取烧煤方式。”节约网负责人李晓群说。据测算,我国南方地区城镇需要供暖的住宅约70亿平方米,如果全采用集中供热,每年能耗要增加5000万吨标煤。“就是把地球挖个坑也供不起这么大的消耗。”李晓群说。 另外,近几日的雾霾也给烧煤供暖敲了警钟。虽然全国多地出现雾霾,但是北方采暖地区如北京、长春、沈阳等地污染最重。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表示,低温导致燃煤采暖排放量相应增加,是北京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主因。 “再烧煤,不仅地球受不了,我们的肺也受不了。”李晓群说。他建议,南方供暖要靠技术进步,应用新型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避免大兴土木、大搞工程造成浪费,同时也可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长春工程学院教授周清村是研究热泵技术的专家。他利用热泵技术,把一个热电厂的废热进行处理用于居民供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地下水、污水厂或热电厂的地方都可以搞热泵。”周清村说,采用热泵技术不用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也不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大改,原有的空调系统可以利用,夏天可制冷、冬天可供暖,能效比也高于空调。“如果气候与华北一带相似,冬天温度不是过低,还可以搞空气热泵,利用空气中的热量供暖。” “现在有很多比较成熟的新技术,只是还没有推开。”周清村认为,南方供暖可先广泛考察,再选择适用于当地的供暖方式。 建筑节能比供暖更重要 “其实,供暖问题可以换个思路。”吉林科龙建筑节能科技公司董事长、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节能分会会长张海文说,建设节能型建筑可能比大兴土木搞供暖更有价值。 张海文曾前往德国考察,发现德国正在大力发展被动房屋和低能耗房屋的建筑技术,并作为未来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张海文说,被动式住宅本身不提供热能,但是利用超厚的绝缘材料和复合式门窗,能很好地留住热量。只需太阳能、地热、电能等稍加辅助就可以达到取暖目的。每年每平方米供热能耗仅为15度电左右。科龙公司借鉴德国经验做了一个示范项目:在原有建筑基础上,采用密闭窗,窗台和增体间增加密闭性,墙体保温层增加10公分-20公分。结果,同样的热源,改造后室温由15摄氏度提高到27摄氏度。 “我国南方的建筑设计过去很少考虑保温要求,今后国家应有所考虑。”张海文说,一是新建筑的节能标准要继续提高,二是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据了解,吉林省从2009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暖房子”工程,通过给老房子“穿衣戴帽”、增加保温层,使居民室内温度普遍提高了3摄氏度-5摄氏度。 “节能建筑既能少占地、少消耗能源,又能减少污染,一次投资一劳永逸。”张海文说。 李晓群则表示,南方供暖还可以向管理创新上要效益,尽早推行热计量。“北方供暖的教训就是吃大锅饭,有的小区热得流鼻血,有的冻得直哆嗦。就是因为管理粗放,不管供热好坏一律按面积收费。” “最要紧的是南方供暖不能一哄而起或者一刀切。”李晓群说,供暖作为一种大规模、系统化的公共服务,涉及规划、建筑、能源、科技等方方面面,需要认真论证。“一定谋划好了再干”。 |
|
|